返回梁启超家书中提到的王国维之死

探花楼 >> 标签〔TAG〕 >> 正文

1927年6月15日《给孩子们书》:“我本月初三离开清华,本想立刻回津,第二天得着王静安先生自杀的噩耗,又复奔回清华,料理他的后事及研究院未完的首尾,直至初八才返到津寓。现在到津已将一星期了。

静安先生自杀的动机,如他遗嘱上所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篁辱,卒置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今竟为恶社会所杀,海内外识与不识莫不痛悼。研究院学生皆痛哭失声,我之受刺激更不待言了。”

叶德辉是1927年4月11日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大会时给处死的。其政治立场很保守,在维新运动时期反对变法;辛亥革命时避往南岳僧寺;袁世凯复辟称帝时,组织筹安会湖南分会,赞成复辟君主制。而梁启超则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是维新派、新法家的重要代表。所以梁与叶的立场相左,梁启超在家书中说他“人本不自爱”,被枪毙“是有自取之道”。

而这里的王葆心我不知道是不是指的罗田大河岸古楼冲的那个人,按理应该是,有这么的名气的当时应该就是这个人,但王葆心出生于1867年,梁启超的这封家书写于1927年,算下来其刚好60岁,古楼冲的这位王葆心死于1944,即活了77岁,梁启超则死于1929年1月,活了56岁。为何王葆心被枪毙于1927年?难道不是同一个人?我有点懵了。

而王国维的遗书原文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遗书中提到的陈吴二先生即指的陈寅恪与吴宓。

王国维与梁启超关系不差,两人再与赵元任、陈寅恪两人并为清华四导师。

至1927年6月2日后两年的1929年,陈寅恪在王国维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成怀恩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金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而此碑的碑式则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所拟。书写为闽县的林宰平,篆写为鄞县的马衡,马衡即马叔平,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标签 阅读

2019-09-28 星期六〖Comments: 0 / Read: 609〗

🏃‍♂️前一篇:兴趣

💃后一篇:1927年5月13日《致思顺书》:“我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姓名(Name):

©2006-2023 TH

备案号:粤ICP备190144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