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非常赞同你的“白诗不是那么好写的”,不错,白话诗确实不好写,好的白话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追求白、追求自然的时候,还得要表达所想表达的含意,还得顾及诗本有的格律,在平白中追求意境更是一种难事。
另外,我也赞同你说的写诗的那三个阶段,其实,人在写格律诗的用韵及格律上,其发展过程也大体是这样的三个阶段,首先在用韵及格律上是不太工稳的,然后随着写作的不断提升,于是诗词就越来越严格按其格律来了,再发展到最后,又不那么格律了。第一个阶段与第三个阶段的区别是:第一个阶段是写作不成熟,无法驾驭其音韵格律,而第三个阶段不是无法驾驭,而是音韵格律本身已无法束缚诗词的意境了。因又是格律诗,大体的框架是必需在的,所以很多的好的带拗救的格律诗,大多处于第三个阶段。他们在追寻诗词本身的意境美的同时,也在追寻诗词原本的自然。我以前有撰文谈过“不要拘泥于诗词的格律”,大多是对第一个阶段的人而言,因写作诗词,首先得入门,在未入之前,不至于被诗词的格律所吓倒,只有入了门后,才有兴致在浩瀚的诗的海洋中傲游。当然,我也是第一阶段的人,更确切地说,还是一个门外汉。
我这里的白话诗,多指的是诗词字面的平易、平白。字面的平白,并不影响其意境的深远。且白话诗,古时就得到很多人的推崇,其中古人有说:“白香山诗无一句不自在,王荆公诗无一句自在”,白居易的诗平易自在,在当时他们那个年代里,就已经“有目共睹”,他的诗在当时田间的农妇、村中的小孩都能诵,上自宫廷,下至民间,以及远在日本、朝鲜的民众都喜欢他的诗。《卖炭翁》大伙够熟悉了吧,为什么?就因为它的平白,在今天我们读来,就象现在的歌词一样,同时,在平白中又那么富有感情,又是那么有内涵。可见平白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又如古人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平白中又是那么发人深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平白中又有远境的代表。
我提倡写白话诗词,但并没有否定诗词的含蓄美,白话诗词与含蓄不是对立的关系,白话诗也可以含蓄,也就是“话外音”、“话中话”、“越读越有味”,如古人的“临岐几点相思泪,滴向秋阶发海棠。”这样的诗,基本可以被列为白话诗来的,但却非常的含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也是够平白的了吧,但也是非常的含蓄,并且还含有一定的禅理。字面的平白,也就是让大多数的人一看基本能看懂,当然,写的好的白话诗就是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情看,有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时间看,又有不同的意境,而不是让读者看了半天看不明白,还要去查字典词典才能大体明白其中的意思,更有些诗,含蓄的连作者自已都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这也未免太含蓄了吧。
另外,诗词的平白与华丽也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不太理解你的“华丽”的真正意思,是指辞藻的华丽?或是指其它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够平白了吧,但却又非常的华丽,不管是用词,对仗上,都非常到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够平白了吧,但也是非常华丽的诗句来的。平白又华丽可以用固有的“明丽”这个词,是比较贴切的。很多人把“华丽”与“生僻”、“奇异”、“刁钻”、“晦涩难懂”挂起勾来,或者认为用典越多越好,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已学识渊博,这是错误的。我这里的平白包含的是平而非庸、白而非糙、清而非薄、淡而非枯、朴而非拙。
在平白中追求诗词的自然美、和谐美;在平白中追求诗词的含蓄美、华丽美;在平白中追求诗词的意境美,话外音,是我对诗词的终极追求。
2011-04-23 星期六〖Comments: 5 / Read: 4538〗
#1 ┇ woowooke ┇ 2011-04-26 13:07
不管你吹的天翻地坠,反正我就是不喜欢太白的诗。
#2 ┇ mmmmei ┇ 2011-05-08 15:15
写得很好,尤其喜欢:“我这里的平白包含的是平而非庸、白而非糙、清而非薄、淡而非枯、朴而非拙。”。这是好的白话诗的精神所在。是白话诗的诗骨。
#3 ┇ 诗有价 ┇ 2013-01-31 14:57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能达到到第三点,就是好的白话诗。
#4 ┇ 毛毛菜 ┇ 2013-03-09 09:28
写得好啊。拒绝华而不实的诗词。
#5 ┇ 不温不火 ┇ 2014-03-21 09:27
“平而非庸、白而非糙、清而非薄、淡而非枯、朴而非拙”,有态度,有深度……
支持老兄。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2006-2023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