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论悲哀》:
我偶然想起一个古代画家的作品,他画伊菲革涅亚的牺牲,常理要按当时在座的人与这无罪的美女的关系深浅来表现各人的哀感。但当他画到死者的父亲时,已经用尽他的艺术的最后法宝了,只画他用双手掩盖着脸,仿佛没有什么形态能够表示这哀感的程度似的。同样的缘故,诗人们描写那相继丧失七男七女的母亲尼俄柏,想象她化为顽石,
这样来形容那使我们失掉一切时感觉的黯淡和喑哑的昏迷,当我们经不起过量的打击的时候。
真的,痛楚的效力,到了极点,必定使我们的灵魂仓皇失措,行动不得自己。当我们骤然得到一个噩耗时,我们感到周身麻木、瘫软以及举动都被束缚似的,直至我们的灵魂融作眼泪与恸哭之后,才仿佛把自己从悲痛中排解及释放,觉得轻松与自在:
斐迪南国王在布特与匈牙利国王的遗孀作战,德国的拉衣思厄将军看见从战场上抬回来一个骑士,大家都亲眼看见这骑士在阵上显出异常的勇武,将军跟着大众为他叹息,同大众一起要认出他是谁。等到脱掉他的盔甲时,却发现是他自己的儿子,在大家震天动地的哭声中,他独自不声不响地站立着,定睛凝视着那尸首,直到极度的悲哀冰冻他生命的血液,使他僵死在地上。
这位拉衣思厄将军就真的如上面奥维德的诗句“被悲痛所凝结”了。
人在极度悲哀时,反而不会震天动地的放声大哭,有时反而让外人看来是沉默的,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儿子毛岸英来。
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时,当很多人是反对的,但毛泽东却道出了“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这样的话,便让自已的儿子上前线了。
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听到叶子龙等人报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先是怔住了,一声不响,身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敢说一句话。后只见毛泽东的眼圈湿了,却没有流泪,过了许久,他才发出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这时,大家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人悲痛到极致的表现,没有泪水,没有哭声,只有沉默或一句或几句听是再平常不过的话语。
2019-10-27 星期日〖Comments: 0 / Read: 699〗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2006-2023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