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探张志斌先生的全押韵诗

探花楼 >> 标签〔TAG〕 >> 正文

在网上看到有关张志斌先生撰写的《太和正韵》一书。这本书遗憾的是在下没有真正的拜读过,所以不敢对书里的内容妄加评论。但张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却让我产生了兴趣,那就是“绝句全押韵”。愿就此与张先生探讨。

为了方便下面的说明,我们先看看张先生的一首全押韵的诗《赤湾观海》: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

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

全诗押的是“灰”部的“开”,“来”,而每联的出句的“海”与“奈”为仄,与 “开”,“来”可以理解为同一韵部的。

我们都知道,格律诗的每一联的最后一字都要押韵。除第一联外,每一联的出句的最后一个字则不押韵。也就是除一句外,全诗的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要押韵。

这里要注意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古人们允许第一句可以押韵,而不再要求其它的奇数句上押韵呢?不是先贤们不知道,也不是先贤们没有探索,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

其实,一个人在诵读的过程中,特别是整齐的句式下(主要指字数相同)诵读,在“中途”是需要“休息”的,到了一定“程度”,这个韵也是需要作变化的。否则,在整个诵读的过程中的停顿处,都是单一的一个韵部,那么这样的作品,读起来是让人有点乏味的。因格律诗的偶数句已经押韵了,那么在奇数句,就应该跳开同一个韵部字,所以古人对每联的出句,对韵是不做要求的。

那么为什么可以允许第一句押韵呢?这是由人的诵读过程中的音乐感来决定的。由于第一句是整个诗的开始,所以诵读一开始就押韵了,接着再来一韵,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在第二联的出句再出现同一韵部的,那么就会让人有一点“缓不过气”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何来“声调更谐美”?何来“精致”,何来“更铿锵”?

既然先贤们已经允许绝句中的三句可以押韵了,难道他们还没有“注意”到四句全押韵?难道他们没有去尝试四句全押韵?

我们不要轻易低估先贤们的智商,而是先贤已经发现这种“押韵”法在诵读上是不利于音韵和谐的。而且,如果全押韵,还会冲淡诗本身的意境美。因为诗的美并不仅仅展现在音韵上。

下面看一首李商隐作的《百果嘲樱桃》:

珠实虽先熟,琼莩纵早开。

流莺犹故在,争得讳含来。

这首诗与张先生的《赤湾观海》都是压的“灰”韵,且李商隐的《百果嘲樱桃》在第三句上也是用了同一个韵部的仄声字“在”。说明古人也作个这方面的探索,然后幸运的是,李商隐在第一句跳过了同韵的仄声字。读起来还算比较“和谐”。

为了印证张先生的“全押韵”是否真的谐美,我还是以上面的《赤湾观海》所押同一韵部的古人的诗词列几诗,大家可以多读读,与张先生的全押韵比较一下,看看是全押韵更谐美还是不全押的更谐美:

张祜的《集灵台·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李商隐的《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还有李峤的《江》、《门》、《楼》、《笔》、《琴》

李商隐的《赠庾十二朱版》

杨巨源的《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

李世民的《首春》等等。

从上面的诵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全押韵并非会声调谐美。

前面已经说到,如果第一句已经押韵了,那么我们就应该避免其它的奇数句再出现“押韵”的现象。反过来,如果第三句不巧,与全诗的韵“押”上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法使首句不要押韵,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百果嘲樱桃》。否则,全诗读起来不是“铿锵有力”,而是“费力”了。白脚的撞韵以及诗中的挤韵,连韵等,多数情况下是会干扰诗的音韵美效果的,对音韵不精通还是尽量少用或避免吧。

我这里再拿张先生的诗与先贤们的诗作一下比较。

张先生《江南行》

人在江湖何所思,秋风乍起又催诗。

河山壮丽如侬意,总有情怀花未知。

唐·郑谷《借薛尚书集》

江天冬暖似花时,上国音尘杳未知。

正被虫声喧老耳,今君又借薛能诗。

张先生《昨夜》

踏月手相牵,笑谈肩并肩。

无情还见面?不觉有明天。

唐·李商隐《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

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

大家可以再试着诵读一下,看看哪一种的更“和谐”一点。

我不知道那些专家、教授以及博士们有没有真正认真地读过张先生的诗作,他们真的感觉到了声调谐美了吗?有没有真正在诵读张先生的诗作时,再与我们先贤们的诗作同时诵读来相互比较,是否全押韵更“谐美”。

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推崇奇数句“押韵”,还应该想方设法避免这种情况。至于第一句在同一个韵部,我认为这是直得我们探索的,特别是在同一个韵部的平仄交替韵,如全诗如果押平韵,那么第一句可以去试着押同一个韵部“仄韵”。反过来,如果全诗押仄韵,我们可以试着让第一句去押同韵部的平声韵。这样读起来,就会真正的让人感觉到音韵和谐。

由于没有亲自看过张先生的《太和正韵》,而在网上也无法搜索到张先生的大量作品,在网上能看到张先生的主要是五绝,由于五绝字数只有20个字,字少、句短,诵读时急促,可以“一带而过”,读起来还勉强能够“缓过气来”。(所以,我认为,这种全押韵的尝试,最多也就只能到五绝了)。如果有幸能够拜读到张先生的《太和正韵》,我相信里面应该有大量张先生的七绝,到时就能够展开“旁征博引”,相信能更好的与先贤们的作品展开比较。

所幸的是,通过网上资料,我只看到提法只是“绝句全押韵”,而非律诗全押韵,如果将这个理论发展到律诗身上,那么诵读起来,就不是一般的枯燥乏味了。再如果发展到排律身上,我想诵读起来可能就会出事了。

所以“全押韵”诗,作为一种个人的探索是可以的,但如果加以推广,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有关张志斌先生的材料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a26f70100bq0v.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a26f70100bqar.html

http://lion0801.blog.163.com/blog/static/8541754220087194026935/

标签 随笔

2010-06-08 星期二〖Comments: 6 / Read: 4647〗

🏃‍♂️前一篇:无题

💃后一篇:勉青年联

#1 ┇ 兰 ┇ 2010-06-09 17:58

请问张志斌是谁?

#2 ┇ TH ┇ 2010-06-09 21:03

我也不认识,主要是看到有“绝句全押韵”这种提法,感觉不妥,顺便聊一下。

#3 ┇ 南国之春 ┇ 2010-06-22 10:46

就几个人关注这个领域,作为一种个人或者一种小团体的尝试,还是可以的。

#4 ┇ TH ┇ 2010-06-23 14:51

个人的探索与尝试我也支持。^_^

如果要推广开来,就值得商榷了。

#5 ┇ 且为人 ┇ 2010-07-19 08:47

有道理,全押的话,读起来是比较拗口。

#6 ┇ 匿名 ┇ 2018-03-13 17:50

支持探索这种精神,不支持推广。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姓名(Name):

©2006-2023 TH

备案号:粤ICP备190144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