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堂进功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京与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幸甚幸甚。”(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诸弟书)以弟弟的不长进,来说自已的不孝,不知是否是一种激将法。
“吾兄弟五人,温、沅皆出外带勇,季居三十里外,弟弟又常他出,遂无一人侍奉父亲膝下。温亦不克遽归侍奉叔父,实于《论语》‘远游’、‘喜惧’二章之训相违。余现令九弟速来瑞州与温并军,庶二人可以更番归省。澄弟宜时常在家,以尽温凊之职,不宜干预外事,至嘱至嘱。”(咸丰六年十月初三日与四弟国潢书)。“远游”即《论语》《里仁》里的“父母在,不远游”。即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应该出远门,以防父母身体不适无人照料,这是中国孝文化的精髓之一。后面接着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也就是如果万不得已需出远门,则要告诉父母,为什么出去?到哪儿去?去多久?多久回来等,并将外出后家里可能出现的事事先安排妥当。“喜惧”则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为:“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
“次青五年未归, 思母极切, 亦至情耳。弟若可速归速出, 则望于十一月中旬到营, 以便放次青归去过年; 若目下不克速归, 到家后不克速出, 则请即日来营一次, 小住二十日, 俾次青得于九月归省亦好 。”(咸丰八年八月廿七日与九弟国荃书)。行程安排也很到位。
“第一要安慰叔父暨六弟妇嫡、庶二人之心。命纪泽、纪梁、纪渠、纪瑞等轮流至老屋久住,五十、大妹、二妹等亦轮流常去。并请亦山先生常住自玉堂,安慰渠妹之心。”(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与诸弟书)这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在战死后,曾国藩写给各位弟弟的信。国事大臣,对家庭也安排操心到如此境地,可叹可叹。
2018-09-20 星期四〖Comments: 0 / Read: 1467〗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2006-2023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