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季羡林:北大与清华都录取了我

探花楼 >> 标签〔TAG〕 >> 正文

读季羡林的《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其在2003年9月28日所写的《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一文中提到:

我到了北平,只报了两个学校:北大与清华。结果两校都录取了我。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弃北大而取清华。后来证明我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否则我就不会有留德十年,我以后走的道路会是完全不同的。

其提到进清华是正确的选择,文中未提及原由,给人的第一感觉好像北大要次于清华,但留德回国后,却进了北大,一直在北大执教,让人不解。

在本书后面又读到《清华梦忆》一文,其中有一段写到:

……在1930年,我从山东到北京(平)来考大学。……我有幸两个大学都录取了。由于我幻想把自己这一个渺小粗陋的身躯镀上一层不管是多么薄的金子,好以此吓唬人,抢得一只好饭碗,而镀金只能出国留学,留学的机会清华比北大多一些。所以我就舍北大而取清华。

这时我才明白了《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里的原由,同时也看到了季老的坦诚。年轻气盛的季同学,与我等常人一样,但随着学识的提高,见识的增长,思想的进步,才渐渐有了高度。读完此文后,一看写作日期是2000年11月7日的,开始想骂编者为何不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呢?

季老对他年少时同时被两所知名大学录取,颇感自豪,并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被提及,如《梦萦水木清华》一文中又写到:

……我当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北大和清华我都考取了。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我决定入清华。原因也并不复杂,据说清华出国留学方便些。……

在《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一文中又提及:

……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北京和清华都录取了我。我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样,也想出国去学习,目的只在“镀金”,并不是想当什么学者。“镀金”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在出国方面,我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后来证明,我这一宝算是押中了。……

同时,在《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再次提到:

……我当然也报了北大与清华。同别的高中同学不同的是,我只报这两个学校,仿佛极有信心……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的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北大与清华,对我来说,却成了鱼与熊掌。何去何从?一时成了挠头的问题。我左考虑,右考虑,总难以下这一步棋。当时“留学热”不亚于今天,我未能免俗。如果从留学这个角度来考虑,清华似乎有一日之长。至少当时人们都是这样看的。“吾从众”,终于决定了清华,入的是西洋文学系(后改名外国语文系)。

当然,这也是季老应该自豪的,有才啊。一领风骚一百年,“天下谁人不识君。”

晚上看了一部《维京:王者之战(俄语版)》,我是一个脸盲,电影都看了半个小时了,才基本分清人物来。私生子弗拉基米尔的复仇之路确实艰辛。

标签 阅读

2018-04-27 星期五〖Comments: 0 / Read: 1625〗

🏃‍♂️前一篇:TH6网站取名

💃后一篇:读微信读书之《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姓名(Name):

©2006-2023 TH

备案号:粤ICP备190144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