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读微信读书之《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

探花楼 >> 标签〔TAG〕 >> 正文

读微信读书之《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花园丛书》)。来新夏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的研究,是“三学”著名学者,尤以著《北洋军阀史》著名。

其中第一章的访谈录《代序 纵横“三学”求真知——访来新夏教授》尤其值得读,文中介绍了他的一些读书方法,很值得我等学习借鉴。现摘得几段文字如下:

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做笔记,要会做笔记,不要怕麻烦,怕慢。读书快,但记得不牢,体会不深,快就等于慢;反之,细细研读,做了笔记,慢就等于快,这就是读书的快慢辩证法。年轻人不要自恃年轻聪明,记性好,一定要记得人总有老的时候,得来太易,失去也会太快。现在大家都用电脑,有好处也有坏处。我曾有一个“偏见”:没有“废话”的论文多是伪造,那都是靠电脑下载拼凑的“学术百衲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价值。

什么是好文章?能说清楚没有人说清楚的问题的就是好文章,十万字的是,五百字的也是。现在设立许多数量的杠杠,这是不合理的。要积累就要抄书,做笔记,要做到四勤:脑勤、眼勤、手勤、耳勤。不要光看,要调动多种途径。

这几天正在看季羡林的文章,他在《汉城忆燕园》一文中也提到了类似的做法:

六七十年来,我养成了“随便翻翻”(鲁迅语)的习惯,什么书到手,我先翻翻。只要与我的研究或兴趣有关的资料,我就随手抄下。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抄。纸张大小不一,中外兼备。

所以摘段、抄写是最好的知识、素材的累积方式。

在看书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那些一纵即逝的思想闪光,要马上记下来,否则过后即忘,就是狗熊掰棒子,一无所得。我所说的“积”,就是广泛地搜集,“累”就是不停地增多。每天都要抄一点,记一点,这样“日积月累”,学问才能不断进步。

这点说到了我的心上,很多时候想到一个东西,当时想记下来,但没有付诸行动,后来也就忘了,有时回过头来想到有那么一回事,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具体是什么事来了。就象有时做梦,梦醒之后,自已想,这个梦很有意思,明天起来就记下来,并告诉XX听,当时是完全记得的,然后又睡过去了,等第二天真正醒来,只知道昨晚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梦,却总也记不起具体是什么梦了。

所以随时记下那“一纵即逝的思想闪光”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是点读,其次是分析,然后是记录思维的火花。所记的东西不一定很完善,但一定要把思想记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同类的资料和看法归结成小堆,整理以后,写出三四百字的小札记。小札记写多了,再进行分类集合,就可以写出小文章。小文章积累多了,再加以整理,就可集合成一部小书。在小书的基础上,再搜集,补充资料,就能写出部大书来。

这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典型应用。

不过此书在微信读书里的不足之外,是别字太多,如“著”字弄成“着”字,这就如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突然嚼到一粒沙,让人很不是滋味。估计是通过扫描或拍照,然后OCR而成,这就是网络读本与纸本的差距了,所以目前有时间或条件,还是尽量看纸本为好。

今天收到同事送来的一盒上等铁皮石斛,说我最近看起来太过憔悴,喝点茶提提神。其时主要是头发太长了,马瘦毛长,才显得没精神。

晚上跟幺儿一起去理了个发。

标签 阅读

2018-04-26 星期四〖Comments: 0 / Read: 1300〗

🏃‍♂️前一篇:季羡林:北大与清华都录取了我

💃后一篇:读季羡林的《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感

Post a comment〖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开心评论)〗

姓名(Name):

©2006-2023 TH

备案号:粤ICP备19014421号-1